8個特等獎(其中2個綜合特等獎)
5個單項一等獎
5個單項二等獎
近日,成都市第二屆中小學勞動教育教師技能大賽落下帷幕。新區教師在此次賽事中展現出了扎實的專業技能,憑借卓越表現,再創佳績,整體獲獎數量、獲獎率以及特等獎獲獎數、獲獎率,均位居全市第一。四川天府新區教科院、天府中學獲最佳組織獎。近年來,四川天府新區以共享理念為引領,大力推動省級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建設,將勞動教育作為推動五育并舉和“雙減”落地的重要抓手,嚴格落實“三張課表”,統籌校外勞動實踐基地,打造勞動教育的“天府模式”。在2023年成都市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中,新區勞動教育達成度均值為100%,高于全市2.22%,位居全市并列第一。勞動教育教師榮獲省市級特等獎6人次、一等獎20人次、二等獎40人次,作業設計獲省市獎項50篇,其中獲省級中學組一等獎人數居全市首位?!豆珗@城市背景下區域推進勞動教育課程建設實踐研究》課題成果榮獲省市階段成果評選一等獎。新區發起并倡導成立“長江經濟帶公園城市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共同體”,舉辦“長江經濟帶公園城市首屆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研討會”“四川省中小學勞動試驗區成果展示暨研討會”“四川省丁世明名師工作室研討會”等省級以上學術會議3次,工作成果多次受到《中國教育報》《四川日報》《教育導報》《成都日報》等10多家國家省市主流媒體采訪報道,輻射影響杭州、江蘇、湖北、重慶等地。
練就過硬本領
以“智”促質
讓我們一同領略
部分老師的風采吧!
【特等獎獲得者】
華陽實小孫利君
打造“魚菜共生”低碳農業新模式
華陽實小深挖書院文化內涵,堅持“春華秋實”的辦學理念,力求培養“才如春華,品如秋實”的優秀學子。構建了“學校、家庭、社會”三位一體的“勞動+”課程體系,通過主題式、項目式、比賽式、活動化、生活化勞動教育活動,促進學生勞動價值觀的形成,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素養,讓每個孩子成為美好生活的追逐者和創造者。勞動教育是“一課”,更是“一育”。如何做好新時代的勞動教育?讓勞動課堂有更豐富、更新穎的“打開方式”。孫利君引導學生跳出傳統的農耕思維,請小魚來種菜,通過廢物改造,搭建“魚菜共生”系統,并在社會活動中宣傳低碳環保的農業新模式,打造陽臺上的“小菜園”,提升生活品質和情趣。實現了師生之間的情智共生,這也為家校社的深度合育提供了堅實的情感基礎。最終讓勞動課堂成為“生動”“生態”“生長”的“共生場”,從課程“共生”走向生命“共美”。
天府二小黃柬程
帶領學生做木U盤
天府二小始終堅持尊重自然、順應自然、保護自然,以“為兒童天性般成長”為根本教育主張。學校力求順應兒童的天性,從而激活內驅,實現自主成長,讓勞動教育在自然體驗中自然而然地發生。秉承著這樣的文化理念,黃柬程設計了“五力統整”育人班本課程——《制作木U盤》。孩子們手拿美工刀,在軟木塞上描形、打孔、割邊、推模型、調試大小、打膠、固形……一番操作下來,一個廢棄的紅酒瓶塞就變成了一個精美的U盤保護殼。課程設計從文化氛圍、資源整合、師資建設、思維培育、教育評價這五個方面入手,為班級勞動課程的推動促進活力、增強統力、凝聚合力、提升創力,增強助力。讓勞動教育真實發生,讓孩子們在勞動中拔節生長。
天府十小張越
開展種植+科技現代勞動活動
天府十小作為天府新區首批勞動教育試點校,建立以“校園小主人”“家園小能手”“田園小農夫”“職園小助理”為主題的“十分愛·四園”勞動課程體系,順利承辦省級重點課題《四園一體·家校協同的小學勞動實踐課程開發》中期報告會暨勞動教育主題研討活動。張越是天府十小的專職勞動教師,在張越心中,勞動教育是一個充滿樂趣且有意義的學科,課例《土豆拾光機》是“四園課程之田園小農夫”的具體實施,通過開展“種植+科技”的現代勞動活動,培育學生創新實踐能力,啟迪智慧農業思維。此外,張越積極探索“1234”家校協同育人策略,聯動家庭、學校與社會,通過創新勞動課程、深化家校合作、拓展社會實踐,全方位提升學生勞動素養,共筑孩子成長,真正把勞動教育之花在孩子心中綻放。
天府師一學校朱莉
開設融合課程 培養中式插花技能
天府師一學校秉承“為學生奠定堅實的人生基石”的教育理念,堅持五育并舉,扎實開展勞動教育,打造了“綠意匠心坊”“巧手工藝坊”“食趣雅廚坊”等多個勞動教育場所,分別開設園藝、種植、烹飪、維修、清潔、整理等勞動教育課程。在此基礎上,朱莉開設了融合課程——花韻匠心,通過整合家、校、社三方力量,讓學生在掌握中式插花技能的同時領略中式美,增強現代新青年的文化自信。朱莉堅信,勞動教育不僅是技能的傳授,更是學生心靈成長的催化劑。它教會學生尊重勞動、珍惜成果,懂得責任與擔當,為成為有責任感、有創造力的社會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。
新興中學蘇媛媛
打造一片四季常青的校園農場
在新興中學校園里,蘇媛媛打造了一片四季常青的農場,她希望激發學生們對勞動教育的熱愛。在農場種植規劃時,農場由菜葉、花葉、樹葉搭配種植,實現了菜收花開,花謝樹在,樹枯芽起的綠色循環。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,蘇媛媛特別重視校家合育。春天,蘇媛媛組織家長和學生,開展“星”向藍天,逐夢啟航的風箏節;夏天組織“浩浩粽香意 濃濃端午情”的包粽子活動;秋天,通過制作月餅,體驗傳統文化的精髓;冬天,做花燈迎新年,既加深了校家融合,又融洽了親子關系。在蘇媛媛心中,勞動教育不僅僅是一門課程,它如同一座橋梁,連接著知識的殿堂與生活的田野,在勞動課中學生通過翻土、播種、澆水……每一個動作都是對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”最生動的詮釋。學生不僅領略了農耕的智慧,更體會到了“粒粒皆辛苦”的深刻含義,學會了珍惜與感恩。